食農生態
圓潭圳
敘事型
【地方創生第五組龍后推廣】
計畫名稱 囊螢東高【與南島語族相遇】創課微旅:螢光發掘、囊袋維持陪伴計畫內山篇(第三期 112 年度 USR 計畫)
指導單位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教育部
執行單位 會展解說技巧課程、地方創生第 5 組(組員: 陳守益、王思婷、何汝芸)、國貿系:翁裕峰
協力單位(開課的社區或社區單位) 高雄市旗山圓富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旗山區圓富社區發展協會、College of Human Kinetics, University of Philippine, Diliman (菲律賓大學Diliman 運動科學院)、高雄市東南亞教育協會 (Eud Connect)
目的
促進地方創生的同時也可以讓其他人,例如老人、小孩、年輕人或對這個活動有興趣的大人都可以嘗試去玩玩看,也可以讓一些沒有自信的老人在這個遊玩的過程中重新培養出自信。
現場推廣的執行設計
事前準備:cornhole 器材(沙包 16 個、板子兩個)、桌子兩張、椅子三張、餅乾 12 包、衛生紙 15 包、海報 1 張(ps.下雨的話推廣場地改在旗山生活文化圓區)動線是 cornhole 器材在正門口,獎品放在後門口,這樣做是為了確保動線順暢、規則是拿沙包站在距離 1公尺的門口以拋擲的方式丟沙包,上板得 1 分進洞得 3 分,贏了獲得一包餅乾,輸了獲得一包衛紙,拿完獎品後記得要簽名
預算表
(陳守益、王思婷、何汝芸 2024/04/25)
預期會有什麼成果預期成果?
4 月 27 號禮拜六下午,雨天,攤位位置偏僻,在二樓,客源不多,老師跟另一位組員把器材放置好後,老師說:「可以去對面的 B 家族餐廳和後面的仁和雅咖啡廳宣傳。」稍微分配一下工作後,一開始由兩位(陳守益、王思婷、何汝芸 2024/04/25)組員負責宣傳,而組長則在教室裡和老師修改企劃書。過了一段時間,兩位組員嘗試招攬兩組,但兩組都說沒有興趣,於是老師陪兩位組員去咖啡廳宣傳。
第一組客人是一個家庭,一個爸爸加兩個小朋友,由兩位組員接待客人,組長下樓尋找其他客源,兩位小朋友十分活潑,會自娛自樂,玩起了空候、拋接沙包的遊戲,看起來十分開心。
第二組是組長帶來的,兩位成年人,老師看到對方就滔滔不絕的解說南島語族的歷史和台灣的境況,講到大約三點多。
第三組是四位阿姨和一位叔叔,由兩位組員帶領而來,那些阿姨十分熱情邊玩還邊聊天,看起來十分開心。
最後老師和第五組討論,因為天氣因素只能在室內,導致客源不多,難招攬,我們本來預期不會有人來,但經過我們的努力還是成功招攬到了十位訪客,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