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馬頭山
環教型
生態動畫骨架設計:馬頭山之厚圓澤蟹
計畫名稱 囊螢東高【與南島語族相遇】創課微旅:螢光發掘、囊袋維持陪伴計畫內山篇(第三期112年度USR計畫)
指導單位 教育部
執行單位 動畫系
執行成員 協同主持人梁世棋教授;3D骨架設定課程44位同學
協力單位(開課的社區或社區單位) 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
完稿日期:2024/01/30
一、視覺說故事
馬頭山的生態環境需要保護而地方需要推廣此概念給大眾,在推廣的過程中,視覺工具如文創產品和推廣影片尤其重要。實踐大學高雄校區位於馬頭山附近,同學們對當地的環境會有比較強烈的認同感,參與計劃案的學生們也可以就近研究當地的環境,加上動畫學程的學生們都有豐富的創造力和影片製作的熱誠,這些條件都非常適合此計劃,學生們可以在研發和製作的同時瞭解到保護生態的重要性。
二、實地之眼
執行過程分為實地考查、造型與風格設計和骨架發展、實際製作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實地考查)是為了讓製作的人員了解動畫中各個角色的原生環境和生態情況,這樣能更好的設計出人物的造型和動態,創造故事的內容也能更貼近地方想要傳達的訊息。骨架系統的設計是需要建立在闡述故事時人物的造型能夠保持其特徵的基礎上,加上骨架系統必須具備可以完整呈現動作表達的各項功能,尤其是不同動作的表演風格皆有對骨架上特殊的需求。
實地考察照片
第二個階段(設計造型和骨架發展)是在參訪人物的生態環境後隨即展開,參與人員進行人物造型與風格的發想,此過程需經過反覆的討論與修改最終定稿。在此階段中,動畫製作的方式和技 術也需一並考量在內,因為這會影響到角色的造型設計。因考量到故事內容中某些角色出鏡的次數和在鏡頭中出現的數量,經由多次討論後,團隊最終決定厚圓澤蟹等角色和部份的場景以3D的製作方式呈現,以下為一些圖片範例。
部分設計草圖範例
部分定稿範例
角色3D模型的測試 (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學生完成的3D模型和骨架設計)
3D骨架和群體測試(內有學生學習骨架的製作)
學生學習骨架的製作
完成的骨架系統
動作測試以確認骨架的功能
風格測試(卡通與寫實風格):最終決定使用卡通風格
因為故事中有成群的螃蟹,特意在材質顏色上增加了自動顏色改變的功能,這樣更能增加視覺上的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