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自然環境馬頭山

環教型

生態動畫骨架設計:馬頭山之厚圓澤蟹

計畫名稱  囊螢東高【與南島語族相遇】創課微旅:螢光發掘、囊袋維持陪伴計畫內山篇(第三期112年度USR計畫)

指導單位  教育部

​執行單位  動畫系

執行成員  協同主持人梁世棋教授;3D骨架設定課程44位同學

協力單位(開課的社區或社區單位)   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

​完稿日期:2024/01/30

一、​視覺說故事

馬頭山的生態環境需要保護而地方需要推廣此概念給大眾,在推廣的過程中,視覺工具如文創產品和推廣影片尤其重要。實踐大學高雄校區位於馬頭山附近,同學們對當地的環境會有比較強烈的認同感,參與計劃案的學生們也可以就近研究當地的環境,加上動畫學程的學生們都有豐富的創造力和影片製作的熱誠,這些條件都非常適合此計劃,學生們可以在研發和製作的同時瞭解到保護生態的重要性。

二、實地之眼

執行過程分為實地考查、造型與風格設計和骨架發展、實際製作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實地考查)是為了讓製作的人員了解動畫中各個角色的原生環境和生態情況,這樣能更好的設計出人物的造型和動態,創造故事的內容也能更貼近地方想要傳達的訊息。骨架系統的設計是需要建立在闡述故事時人物的造型能夠保持其特徵的基礎上,加上骨架系統必須具備可以完整呈現動作表達的各項功能,尤其是不同動作的表演風格皆有對骨架上特殊的需求。

​實地考察照片

第二個階段(設計造型和骨架發展)是在參訪人物的生態環境後隨即展開,參與人員進行人物造型與風格的發想,此過程需經過反覆的討論與修改最終定稿。在此階段中,動畫製作的方式和技術也需一並考量在內,因為這會影響到角色的造型設計。因考量到故事內容中某些角色出鏡的次數和在鏡頭中出現的數量,經由多次討論後,團隊最終決定厚圓澤蟹等角色和部份的場景以3D的製作方式呈現,以下為一些圖片範例。

部分設計草圖範例

​部分定稿範例

角色3D模型的測試 (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學生完成的3D模型和骨架設計)

3D骨架和群體測試(內有學生學習骨架的製作)

學生學習骨架的製作

完成的骨架系統

動作測試以確認骨架的功能

風格測試(卡通與寫實風格):最終決定使用卡通風格

因為故事中有成群的螃蟹,特意在材質顏色上增加了自動顏色改變的功能,這樣更能增加視覺上的豐富性

動態分鏡範例

3D算圖範例(以確定的風格為基礎打燈和算圖)

最終合圖範例

三、動態之源

在設計骨架的過程中最繁瑣的步驟是了解角色在故事中需要的動態以此設計這個角色專有的骨架,骨架系統需要以方便使用為前提,加上減少動畫製作程序為考量而設計出一套適合使用的骨架系統,主旨是要方便動畫表演者使用和節省製作時間的浪費。

動畫的製作工序相當繁瑣,其分工極為精細,因為分工精細的原因,製作動畫的人員不但多而且各有專精,動畫表演的人員和製作表演工具的人員不是同一人已是常態,所以在製作使用的工具時皆需要以便利使用為原則,又因為動畫製作工序複雜,工具製作者要以工具能夠自動化為基礎設計出一套骨架系統以縮短製作時間和簡化作業流程。

以上述之要點,本課程設計出一套螃蟹腳(共8隻-左右各四隻)會因最前方的左右腳移動而後面的腳會自動移動的骨架系統,這樣可以減少動畫師手動移動8隻腳的繁瑣工作,又因螃蟹較多的數量在幾個鏡頭中出現而設計了自動微調顏色的功能,這樣可以有效的節省重覆手動調整顏色的時間。

這些自動化的功能在實際動畫製作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製作時並無需要修改或關掉自動化功能的需求。

工作表

四、​團隊共舞

同學們在此製作過程中了解團隊合作的精神、理解地方保存的重要性、更進一步學習到骨架設計的知識可以說是受益量多,因為製作前期的工具設定,後序需要開發的系列影集也可以縮短製作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