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型
總囊螢
113下半 與南島語族相遇:
影像、資料巡迴展
計畫名稱 囊螢東高【與南島語族相遇】創課微旅:螢光發掘、囊袋維持陪伴計畫內山篇(第三期 113 年度 USR 計畫)
指導單位 教育部
執行單位 囊螢東高【與南島語族相遇】USR 計畫團隊 王雅亮-休產系、呂季芳-行銷系、李宜欣-休產系、翁裕峰-國貿系、郭月慈-服經系、黃雅琦-應中系
協力單位(開課的社區或社區單位) 台灣南島文化研究學會、魏延年先生
完稿日期:2025/01/25
1. 高雄「城市內涵」之外的國際格局:與南島語族相遇的「山川內涵」我們很高興看到高雄市立圖書館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共同以「本館館藏(另開新視窗) 及 高雄研究文獻中心圖書資訊查詢系統(另開新視窗) 」,建立特色館藏:高雄書,強調「讓海港山河的高雄市展現國際格局」,「引發『城市內涵』相關主題之各類型圖書、資料」,並定位在「提供鄉土教材、凝聚地方意識的重要知識來源」(高雄市立圖書館,2018)。
不過數百年來被忽視的南部山區族群住民,特別是高雄與部分台南的南島語族、客家、閩南、漢人、外省移民(選自 G01 搜尋 BBC)、到新移民世代(選自G02 搜尋獨立評論)等,是否僅能以「城市內涵」來理解,或是更需要透過「山川內涵」來看早已存在,但我們卻不熟悉的國際格局?因此,我們的計畫聚焦在過與此區內的南島語族相遇者所留下的影像為骨幹(主要是來自法國人魏延年先生移轉給台灣南島文化研究學會與本團隊計畫主持人的約翰湯姆生攝影作品,參見下圖),文字、檔案、口述等不同資料為

血肉(特別是 19 世紀的部分,參見以下擷圖),在地印證的踏查整理為故事,呈現南島語族與各族群相遇之後,共同的貢獻:國內的與國際的。使高雄

「城市」與「山川」兼容並蓄的內涵能被共同呈現,並成為持續發光前進的基礎入口之一,能被各個有夢想的人所用。
2. 實現夢想的資料庫平台:【與南島語族相遇】影像展的規劃為了朝前述目標前進,本計畫團隊與台灣南島文化研究學會合作,邀請 1978年起,即致力於尋找約翰湯姆生 1871 年原作品,採數位方式從 UK Wellcome Trust 圖書館保存下來,並希望能讓它們「落葉歸根」的法國人魏延年先生,在 2024 年 12 月 14 日出席「重構南島文化 #西拉雅國際學術研討會」擔任主題演講,並提供這批與會議主題相呼應的影像,於台南市左鎮化石文化園區展出。並期待他願意將這批影像,包含高解析度的數位資料留在台灣。

3. 設計執行的過程:從 70 人降為 41 人
本團隊與台灣南島文化研究學會分工,前者進行溝通,後者邀集博物藝術策展專業者負責展場與物件的準備。
整個規劃草案自 2024 年 11 月 5 日起,討論兩天定稿之後,由本團隊對計畫主持人負責聯繫,魏先生則不斷地提出各種策展細節問題,從場地、與會成員專業、到影像陳列場地、方式與保管等不一而足(參見上一節圖片),為的就是確認者主辦單位的謹慎與誠意度,以避免重蹈過去三十年來策展合作單位不友善地對待這批影像的覆轍。
經過一週的溝通協調正式獲得同意出席與策展後,台灣南島文化研究學會展開展場安排,實體影像物件裱框評估與裱褙,及未來的巡迴展與授權等事宜。本團隊負責把 100 餘件展品送到南部於 11 月 15 日交付專業團隊裱褙。


影像承接的山川內涵:參與國際知識、產業、技術發展的南島語族
這批影像不只是呈現約翰湯姆生的作品,更有意義之處在於這些作品銜接了當時南島語族與各種國際人士接觸,所造成的國際知識、產業、技術發展。過去這類的發展,主要是以文字、地圖、口述等為,例如費德廉(2006)譯作出版的《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 ,或是後來以此書為主要分析材料之一的研究《十九世紀西方旅人筆下的福爾摩沙意象建構之分析》(許琳晨,2018),後者列出 22 個走訪台灣的西方人,當中有 10 個走訪南部區域(許琳晨,2018: 58-59),但是本計畫根據其表列的部分當事人員記錄對照發現,應有 14 個,有些造訪的年代甚至比表列更早,例如 UK 海軍 B. W. Bax 艦長,有的有造訪記錄,但並未被收錄,例如負責到鵝鑾鼻為清朝尋購土地以興建燈塔的畢齊禮 Beazeley (1885)著作(見下圖)。而

將影像與前述記錄結合,用以理解高雄及其他南部地區山川內涵者似乎又更少。
雖說這些人從不同的面向,蒐集資料了解台灣,或所謂「台灣知識的建立」(許琳晨,2018: 57)。更重要的事是這些人所以能夠在當時族群緊繃關係中,安全地進出山區,完成各自的記錄,不論是買賣、醫療、傳教、攝影或純粹的旅行,不會是只有這群人自己的行為,也包含山區各個南島語族部落在當時何以會放行,以及這樣的放行之下,所有記錄回到各自的國家之後,發生的影響,不只是了解台灣,而是引發的後續效果,都有必要重新再理解,認識南島語族對國內與國際的貢獻。
因此,與南島語族相遇的主軸下,把魏延年持有的湯姆生影像檔案落葉歸根成為重要的事。
4. 跨國共作效果:
不少當天會議及造訪的旅人們,對這次的展出與背景解說印象深刻,有的甚至當場提出關於展出或是製作紀錄片的詢問。例如展場中,鄰近的關廟看展者詢問關廟是否也與此影像記錄有關,希望能參與這樣的策展。
也有人當場回應魏延年先生提出:「希望公共電視可以製作一部紀錄片」的

方向,讓更多人知道,包含資源連結(因為魏先生說他聯絡過公視兩次,他們說沒興趣),例如是大家否能在 12 月 22 日文化部在台北要開的文化發展會議最後一場,去現場表達,多一點人去發聲,透過眾人的努力,看能否影響到什麼樣的高層(2024/12/14 與會者)。

整體來說,魏先生經過這次會議前討論、會議中的反應、以及會議後再訪部分現場,以及台灣南島文化研究學會提出的新影像資料、現場及解說之後,不僅對整個會議學術結合影像的安排、參與者的回應印象深刻,也相信該學會與實踐大學囊螢東高高計畫團隊能夠做好後續的巡迴展安排,因此同意把他所持有的紙本相片與高解析度電子檔移轉給我們,讓本計畫【與南島語族相遇】的資料庫更有在地連結的強力根基。
關於這個巡迴展的籌畫,本計畫採取同樣的態度:公開透明共同籌備。因此,已經在完成所有權移轉文件之後,公告共同籌備工作調查給過去迄今,共同協力的在地組織(調查表如下圖)。已經回覆的單位共計填表兩人、口頭來電兩位、LINE 訊息五位,預計在 2025 年 2 月下旬召開第一次籌備會。
